在打造園區的前期時,亮山川仍是一片未開發,無接電、無自來水的素地,有溪流經過,有台灣藍鵲棲息,偶有山羌或黃嘴角鴞藏匿於樹林間;園區開發初期,劉丁讚老師與其團隊接受亮山川老闆的委託,為園區打造極具景觀與藝術結合的自然生態步道,有別於一般步道,劉丁讚老師利用鋼筋的朔性,讓走在步道上的人們可以更輕鬆,且不易滑倒,更在鋼筋步道塗上了猶如彩虹般的繽紛色彩,使得山林步道更有讓人驚豔的藝術感受。當初,施作時全憑他當下對地景的敏銳與洞察,遇到樹,則鋼筋蔓延而上成為樹屋,遇奇形怪石,則使鋼筋依其輪廓彎曲而建,保留原始樣貌而不隨便挪移。地勢坡度有變化時,則將鋼筋築成樓梯領人向上登高,沿路又延伸成桌椅,讓人能坐下歇腳;若有溪水小魚,則步道引至岸邊,讓人可順勢蹲下用雙掌抔水,感受山泉沁涼、近距離觀察山澗中的生物小宇宙。
就是這樣的細心與貼心,依照原始地貌打造步道,細膩維護著人與自然間的平衡。幾乎沒有任何一處的步道寬窄是一樣的,就連鋼筋擺放的方向、長度都隨時依照地景裁切,處處顯露著他對與自然共存共生的信念。